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红壤青苗 绿翼耘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行走思政红绿课堂,青春答卷振兴乡村
“红馆” 烙印,铭记革命征程;石头堆砌,筑起文旅宝塔;羊肚菌培,解锁农业密码。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探寻乡村振兴发展路径,2025年7月3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红壤青苗 绿翼耘乡”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德兴市龙头山乡陈坊、桂湖两村,以“红馆”学习、石头部落、菌工调研为题,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华章。
深入交流,红色底蕴寻根源
立足调研初心,实践队首站聚焦陈坊村发展现状。队员们首先与村党支部书记王湧强座谈,深入了解该村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概况、特色农产品种植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全面了解村情后,实践队将调研视角转向当地红色文旅资源。据了解,陈坊村充分发挥当地鹅卵石基础,开发石头建筑,规划景区基础建设,日接待游客200余名。石头部落景区成功落成后,可为当地创造70多个正式就业岗位。
红馆寻迹,红色基因沁心田
追寻红色足迹,实践队在“红馆”中接受精神洗礼。走进“红馆”,革命历史陈列映入眼帘,馆内珍贵史料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馆内灯光昏黄,却照亮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陈列的旧物、泛黄的照片,如同岁月的书签,无声地定格着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实践队员穿梭于珍贵史料间,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语交流,仿佛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文旅历程,兴旅富民促就业
探访特色村落,实践队深入感受文旅融合新气象。队员们探访风貌独特的“石头部落”,感受古朴乡村的“肌理”。该村落以独特的鹅卵石建筑群闻名,工匠们依山就势,将天然石材与本土工艺相结合,构筑起石屋、石巷、石阶错落有致的聚落景观,其中高达12米的纯石砌文旅宝塔更成为地标性建筑。队员们穿梭于石板古道间,观摩了建筑形制与村落布局,记录传统营建智慧。恰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坊龙头宴’的精彩展演,队员们全情投入观看,随后向游客发放问卷,细致收集关于文旅体验的宝贵反馈。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不仅看到了石头垒砌的建筑奇观,更感受到活态传承的文化脉搏。”
菌链生春,绿技润心促振兴
走进农业一线,实践队探索绿色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下午,实践队奔赴桂湖村,技术指导员、前驻村第一书记胡才科详细讲解了羊肚菌从育种、栽培到采收的全链条、标准化生产技术要点,这不仅是一次农业课,更是一堂扎根乡土的“思政微课堂”。队员们深入钻研该技术方法,融合自身环境科学与化学专业背景,围绕绿色种植推广、面源污染风险控制及生态循环模式优化等核心议题,与技术指导员展开深入对话,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
从红色历史课堂到绿色农业前沿,南航学子以脚步丈量中国乡土,用专业解码乡村振兴。这堂“行走思政课”,正激励青年将智慧融入乡村发展。实践队将继续扎根龙头山乡,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撰稿:姜海花,一审/校:陈少波,二审/校:涂新满,三审/校:刘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