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部落”绽放红绿双生花
——南昌航空大学学子“学讲研践”赋能乡村振兴
在赣东北德兴市龙头山乡,陈坊村古朴的石头建筑群静卧青山之间。2025年7月2日,南昌航空大学“红壤青苗 绿翼耘乡”暑期大思政实践队踏足此地,开启为期七天的深度实践。他们遵循“学、讲、研、践”的行动方针,令沉默的石头仿佛“开口讲述历史”,让烽火岁月的记忆照亮现实,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交融中探寻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一、石头会说话:非遗活化中的沉浸式“学”与“讲”
踏入“石头部落”,40余栋鹅卵石干砌民居无声诉说着智慧。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土花的指导下,实践队员学习了乌佬果的传统制作工艺,通过指尖的灵巧翻飞,将红薯粉和精心调制的馅料转化为晶莹剔透的乌佬果。“米团要揉出韧劲,二十四道褶象征二十四节气。”王师傅掌心的老茧与学子的稚嫩双手交叠,赣东北饮食文化在蒸汽氤氲中苏醒。队员们更化身讲解员,向游客阐释这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妙。他们“学”在指尖,从观摩石屋石巷的营建智慧,到亲手体验非遗美食制作,学子们在沉浸式学习中触摸文化根脉;“讲”在村落,引导游客感受石缝间苔藓蕨类诉说的岁月,讲述“石头部落”如何从闭塞小村华丽转身,成为集非遗传承、康养度假于一体的文旅新星,并成功带动70余个就业岗位,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二、石馆藏烽火:红色基因传承的“研”与“讲”
在石头部落红色文化馆,昏黄的灯光照亮斑驳史料。队员们在此展开深度研学与宣讲,梳理出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图谱。他们研读“石缝里的智慧”,系统挖掘鹅卵石建筑群在山高林密革命年代的战略价值——为方志敏部队提供天然隐蔽屏障,印证“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重温方志敏在德兴重溪“红石包”布设“口袋阵”的经典战术——诱敌深入,以松树炮、竹钉阵痛歼敌军一个团;讲述当代“红绿守护者”的故事——暖水村程樟柱老人失明后仍坚守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做义务讲解、江澄清组建护鱼队并顶住威胁守护洎水河生态、祝辉旺带着扑救山火留下的满脸疤痕而精准守护每一片山林。在红馆,队员们不仅自己学习,还以“讲解员”的角色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向参观者阐释革命历史与战术智慧,将“研”的成果转化为生动的红色教育素材。
三、红绿共振兴:知行合一的“研”与“践”
红色是底蕴,绿色是未来。队员们将“研”与“践”紧密结合,调研产业转型,献智绿色发展,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东坞村,他们细致调研龙虾与梅花鹿的特色养殖,尤其聚焦于该村由传统黄精种植向艾草与油茶复合种植模式的成功转型。结合环境工程、化学专业知识,与村干部、技术员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广绿色种植、降低面源污染、优化生态循环模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象化。在桂湖村,他们听取前任驻村第一书记胡才科详细讲解羊肚菌标准化生产链后,积极思考,将绿色技术推广与降低生态风险作为研讨重点。在东坞村稻田里,队员们躬身插秧,汗润青苗,学习农技,体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直观认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暖水村,他们精心策划“催化健康反应,律动绿色乡村”文体活动,化身领操员带领村民跳健身操,并开展公益赠鞋活动,让“合脚又暖心”的关怀在星光下传递;他们为乡村儿童带去“红星精神照亮绿色未来”科普课,讲述方志敏的故事激发爱国情,通过“扎不破的泡泡”“水中流星雨”等趣味化学实验,寓教于乐传递环保理念与科学奥秘,让孩子们以红粘土精心塑造党徽,用鹅卵石巧妙拼凑红色革命标语,使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纯真的童心中悄然萌芽。
石韵悠长,青春作答。从红馆的斑驳史料到非遗工坊的氤氲热气,从羊肚菌大棚的科技之光到儿童掌心的粘土红星,南昌航空大学学子以“学”悟精髓、以“讲”传薪火、以“研”谋良策、以“践”显担当。他们在龙头山的石头部落里,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肌理,更探寻出红绿交融赋能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石头无言,却见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传承;沃野无声,正孕育着新时代“强国有我”的铿锵答卷。这场行走在赣鄱大地的大思政实践课,不仅为德兴乡村注入了活力,更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深烙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印记。
(撰稿:姜海花,一审/校:陈少波,二审/校:涂新满,三审/校:刘继勇)